2019年10月30日🤸,在天富平台四教114教室,中国著名教授🧑🏽🎄👍🏻,武汉大学郑传寅先生,给同学们做了一场精彩的讲座。讲座围绕"研究方法"的两层含义展开💷,第一层含义指视野和视域,第二层含义指研究手段和具体方法。
.jpg)
在第一层含义上🔪,视野首先是指研究者所依托的学术资源或某种理论🚻🐖,也就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方法"🫸🏿。"研究方法"通常指研究者把握客观对象的理论视野和所遵循的一般原则。郑教授拿了自己的文章举例子。在《中国戏曲晚出原因新探》中,郑教授此文从文化学视角审视戏曲何以晚出这一问题🐯,对戏曲学界的"共识"、"通说"提出质疑🍑,志在"改写"前人的结论。文中主要运用文化生态学说🧏🏻♂️、文化价值观之生成及其对文化创造的影响等理论对中国戏曲何以晚出以及何以在元代前期走向辉煌做出回答👩🌾;在《色彩习俗与戏曲舞台的色彩选择》中🟰,主要从文化学视野考察色彩现象🤹🏿,郑教授把色彩视为一种文化符号,发掘其文化蕴涵🙍🏽。此文探讨了戏曲脸谱、戏衣色彩💾、装饰、褒贬👩🦯、象征功能何以获得,认为戏曲舞台色彩的表现功能主要基于上古即有的阴阳五行思想,与中国古代儒佛道文化的推移消涨相联系,同时也与民俗活动中人们对色彩的运用理解有关🚶🏻♂️。
"视野"还包括研究者的知识领域以及所"看到"的空间范围。张庚先生在《中国戏曲》一文中将戏曲的特征概括为"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张先生虽然并没有明言💍,他是以什么为参照来概括戏曲的特征的👳,但还是可以看得出来🦸🏿,这"三性"是以话剧为参照得出的结论。其实,这些特点是东方戏剧——例如古印度的梵剧、日本的能乐与狂言、越南的嘲剧与?剧所共有的✍🏼,而且18世纪以前的西方戏剧🧑🏻🦲,大多也具有这些特点🧑🏼🧓🏼。如果要准确概括戏曲的特点💃🏻,就应该将戏曲纳入世界戏剧的"版图"之中去加以考察🧜🏼♀️,也就是说💁🏼♀️,要想准确地概括戏曲的特点,需要更宽广的视野🏔。

郑教授谈到重视研究视野,需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避免将某种"时髦"的理论硬套在研究对象头上,不是从研究对象出发,而是从某种理论的现成框架🧑🏼🏫、判断出发,研究对象变成了证明这一"时髦理论"的例子,这样不但起不到提升论著理论水平的作用,而且还会造成对研究对象的歪曲;第二,所选择的方法是否符合论述对象的实际,要根据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研究对象🏋️♂️,使作为工具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相适应。同时,还应注意把不同理论资源间的优长融合起来,克服其片面性,以增强批评的准确性和深度;第三,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探究,伪命题和没有学术价值的问题是不值得深究的。
在第二层含义上,"方法"亦指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把握现实的具体途径🏆🕵️♀️、手段⛺️🕵🏼、方式和程序。演绎法和归纳法就是具体的研究手段和方法🍄。此外有考据🫅🏽、比较👱🏿、统计↗️、田野调查🫰🏻、实验等诸多方法。郑教授重点讲解了考据和比较的方法。他首先强调考据方法对于治学的重要性👬。无证不信,孤证不立,考据需拿文献说话☛。我们写论文就应务实考证,从文献入手,论述讲求证据,条理清晰,逻辑缜密🏃♂️➡️。郑教授以学生发表考证《如是观》著作权一文为例,郑教授在《如是观》非张大复作而疑为吴玉虹这一核心论点上🎦,为学生提供几条考证思路。第一🤮,鉴于语言风格内涵朦胧,不具说服力,所以学生比较此作与张大复它作语言风格是否一致,这一方法并不可行。郑教授为学生指明考据方向,即从剧作题材的特殊性入手。《如是观》是反清观念鲜明的政治剧🌸,其政治性当是考据重点。第二🧑🏿🏫、三条思路即从张大复其他剧作和生平事迹考证张是否具反清态度。第四条思路则反证吴作的合理性。
郑教授总结两点心得🐓:其一,考据要有问题意识,为解决问题而进行考据🫷🏻;其二🌯,考据的重心在于文献的广泛搜集与分析。郑教授恳切建议在座学生做好文献积累,多阅读🫷🏽,不要怕苦🤸,明确目标,耐心考证👆。
郑教授以《南戏体例"输入"说质疑》为例,强调三点🧏🏻♀️:第一,比较对象的选定很重要——比较对象一定要有可比性👨🏿🚒🚆;第二,比较时要抓住比较对象的"要害"——亦即比较对象区别于其它对象的本质特征;第三,分析要具体、深入。《南戏体例"输入"说质疑》一文中,郑教授对比《沙恭达罗》与《张协状元》这两部极具可比性的剧作,抓住南戏与梵剧体例比较的核心,曲牌联套体和诗体的区别👹,从不同方面广证南戏体例脱胎于印度之说的谬误。
.jpg)
郑教授今年74岁,连续讲课近4小时💇🏼♀️,仍然声音洪亮,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其广阔的知识面给在座的博士和硕士们以思想上的启迪☝🏻,拓宽了大家学习上的新思路➗。今天郑教授讲授内容来自他多年硕博论文的辅导经验和亲身论文写作感悟,其中凝练了教授几十年来的科研成果。教授提到的论文方法非常实用,他所强调阅读积累、习作练习,耐心考证更可以说是肺腑之言,所以结束时全体硕士和博士无一不为之鼓掌🙅🏼♂️。在全体师生的盛情邀请下☕️🤱🏿,郑老师与全体硕士、博士留影,纪念郑教授的精彩讲座。